据
博声医疗了解到,能够直观的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是现代医学史上的一项重要进展,由此直接促进了腔内血管成形术( Charles Dotter于1964年首次完成)、CABG (Rene Favaloro 于1967年首次完成)、经皮腔内外周动脉成形术( Andreas Gruentzig于1974年首次完成)以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Gruentzig 于1977年首次完成)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国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HD )的发病率日益升高,治疗手段也在不断进步,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应用呈持续上升趋势。在2000年,美国完成了近2000000例心脏导管手术。
冠状动脉解剖及冠状动脉异常 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窦,走行于右房室(AV)沟(图5-1)。圆锥动脉和窦房结动脉通常从RCA发出。约85%的个体,冠状动脉的后降支从RCA发出(被定义为冠状动脉循环右优势型)。左主干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窦,在走行数厘米后分为左前降支(LAD)冠状动脉(在前室间沟内)和左回旋支冠状动脉(在房室沟内),在少数个体,还分出一支中间支动脉。
图5-1
冠状动脉和心脏的静脉胸肋骨面
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率为1%~1.5%(图5-2);大多数异常是良性的。最常见的异常是LAD和左回旋支分别起源于主动脉(即,缺少左主干动脉),发生率为0.4%~1%,有时可合并主动脉二叶瓣畸形。据博声医疗了解,有临床意义的异常包括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主动脉窦(如左主干起源于右冠状窦)、单开口冠状动脉(以及只有一支冠状动脉)和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
图5-2
冠状动脉和心脏的静脉:变异
左冠状动脉的前间隔支(左前降支)非常短。前壁心尖部(胸肋骨面)由右冠状动脉的后间隔支(后降支)的分支绕过心尖部供血
后间隔支(后降支)由左冠状动脉的回旋支而非右冠状动脉发出
左冠状动脉的前间隔支(左前降支)非常短。前壁心尖部(胸肋骨面)由右冠状动脉的后间隔支(后降支)的分支绕过心尖部供血
后间隔支(后降支)缺如。该区域主要由超长的前间隔支(左前降支)绕过心尖部供血
技术 冠状动脉造影可描绘出冠状动脉的走行和直径,发现冠状动脉异常,提供与阻塞性病变的位置及程度相关的信息。冠状动脉造影是将不透放射线的造影剂直接注人左和右冠状动脉开口内获得血管影像。据博声医疗了解,通常通过经皮穿刺股动脉途径到达主动脉,当然,也可通过肱动脉、桡动脉或腋动脉途径到达主动脉。预先塑型的导管在导引钢丝的引导下到达主动脉根部;可根据动脉途径和要显影的冠状动脉来选择导管。此后撤出导引钢丝,在透视下将导管送入冠状动脉。在X线电影下注射造影剂,同时持续监测ECG并持续记录电影。
由于用二维影像评价三维结构比较困难,通常需要多个体位投影才能全面评价冠状动脉的解剖(图5-3和图5-4)。患者仰卧在可透X线的床上,影像系统围绕患者旋转即可获得不同的投照角度。改变投照的角度可以得到患者左侧位或右侧位的影像;影像系统也可从头侧向足侧旋转。可能的投照体位几乎是无限多的,但对绝大多数患者而言,一些标准的投照体位(如下所述)就能完全了解冠状动脉的情况。
图5-3
冠状动脉:动脉造影的体位左冠状动脉、左前斜位
动脉造影左冠状动脉:右前斜位
动脉造影
图5-4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冠状动脉(LAD)和左回旋支(LC)动脉正常
动脉造影显示RCA的狭窄
以上文中提到治疗方法以及药物不作为治疗依据,仅提供知识认知,请读者有上述症状及时到专业医院就医,由专业医生提供治疗方案,同时也可以关注博声医疗
心血管病服务中心。
内容来源于《奈特心脏病学彩色图谱》https://www.bioxtime.com/shownews.asp?newsid=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