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指由于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而造成的心脏瓣膜病变。表现为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中有一个或几个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临床上狭窄或关闭不全常同时存在,但常以一种为主。据
博声医疗了解到,患病初期常常无明显症状,后期则表现为心慌气短、乏力、咳嗽、下肢水肿、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心功能失代偿的表现。

风湿性心脏病的概述 ·风湿炎症导致的心脏瓣膜损害
·链球菌感染导致的风湿热是基本病因
·可出现心慌气短、乏力、咳嗽、粉红色泡沫痰
·永久性治愈比较困难

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因 风湿热因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后出现全身炎症,主要累及关节、心脏、皮肤和皮下组织。据博声医疗了解到,风湿性心脏病是风湿热重度发作或者反复发作后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心脏瓣膜病变。心脏瓣膜受到的损害可能为慢性进展性,从而导致心功能失代偿。
1.基本病因 咽喉部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后风湿热严重或反复发作,可导致心脏瓣膜受累而发生风湿性心脏病。
2.诱发因素 寒冷潮湿的环境、拥挤的住所、营养低下以及医疗条件差可增加链球菌的繁殖和传播,诱发风湿热,进而导致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的症状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常表现为心慌、气短、乏力、咳嗽、呼吸困难、水肿、粉红色泡沫痰等。
1.典型症状 初期常无显著症状,后期表现为胸闷、心慌、气短、乏力、咳嗽、呼吸困难、下肢水肿、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据博声医疗了解到,需要注意的是,轻症患者可仅有心悸、气促加重,或仅有头晕、疲乏、软弱无力等症状;病情严重的患者可出现心力衰竭至死亡,有的表现为动脉栓塞及脑梗死,最终导致死亡。
2.伴随症状 急性风湿热重症患者除了心脏瓣膜受累外,可同时存在风湿热其他症状,包括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皮下结节、环形红斑、舞蹈病所致不由自主的舞蹈样动作、多汗、鼻出血、瘀斑、腹痛等。

风湿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 由于心脏瓣膜的病变,使得心脏在运送血液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如瓣膜狭窄,使得血流阻力加大,为了射出足够的血液,心脏则更加费力地舒张和收缩,这样使心脏工作强度加大,效率降低,心脏易疲劳,久而久之造成心脏肥大。如二尖瓣狭窄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左心房压力的增高,导致肺静脉和肺毛细血管压力增高,形成肺淤血,肺淤血后容易引起以下症状:①呼吸困难;②咳嗽;③咳血,有的还会出现声音沙哑和吞咽困难。临床上常见心脏瓣膜病变如下:
1.二尖瓣关闭不全 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常仅有轻度症状,当有风湿活动、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腱索断裂时症状加重,75%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发生房颤,房颤可增加左心房的压力。左心室容量过大是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心悸气短的另一重要原因。病变的后期可有肺水肿、咯血和右心衰竭。
2.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在代偿期可无症状,瓣口重度狭窄的病人大多有倦怠、呼吸困难(劳力性或阵发性)、心绞痛、眩晕或晕厥,甚至突然死亡。
(1)心绞痛 20%~60%的病人可发生心绞痛,且疼痛随着年龄和瓣口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心绞痛的出现表明主动脉瓣口狭窄已相当严重。心绞痛可发生于劳累后,也可发生在静息时,表明与劳累和体力活动不一定有关。
(2)眩晕或晕厥 约30%的病人有眩晕或晕厥发生,其持续时间可短至1分钟长达半小时以上。部分病人伴有阿-斯综合征或心律失常。眩晕或晕厥常发生于劳动后或身体向前弯曲时,有时在静息状态,突然体位改变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治疗心绞痛时诱发。
(3)呼吸困难 劳力性呼吸困难往往是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常伴有疲乏无力与静脉压阵发性升高。随着心力衰竭的加重,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
(4)猝死 20%~50%的病例可发生猝死,多数病例猝死前可有反复心绞痛或晕厥发作,但亦可为首发症状。其发生的原因可能与严重的、致命的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等有关。
(5)多汗和心悸 此类患者出汗特别多,由于心肌收缩增强和心律失常,患者常感到心悸,多汗常在心悸后出现,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3.三尖瓣狭窄 三尖瓣狭窄的临床表现可因同时存在的二尖瓣狭窄而不甚显著或与二尖瓣狭窄的症状混淆。患者较易疲乏,常诉右上腹不适或胀痛及周身水肿。颈静脉的明显搏动常使患者颈部有一种扑动性不适感。此外,由于胃肠道的淤血,患者常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嗳气等。少数患者还可发生晕厥,周期性发绀或胸骨后不适,可有呼吸困难。
4.三尖瓣关闭不全 无肺动脉高压的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症状相对较轻。肺动脉高压及三尖瓣关闭不全并存时,心输出量降低,右心衰竭症状明显。可表现为乏力,全身水肿,腹腔积液及肝淤血引起的右季肋区和右上腹胀痛。有颈部或腹部静脉搏动感,特别在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更为明显。有时可有眼球搏动,部分患者可有轻度黄疸。许多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中,病情逐渐发展时,由并发存在的二尖瓣病变所引起的肺瘀血可减轻,但虚弱、乏力及其他心输出量下降症状却变得明显。
5.联合瓣膜病变 联合瓣膜病变有以下几种组合形式:同一病因累及2个或2个以上瓣膜,最常见为风湿引起的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或其他瓣膜病变;其他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同时侵犯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或肺动脉瓣。
病变源于1个瓣膜,随着病情发展可影响或累及另一个瓣膜,导致相对性狭窄或关闭不全。如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可引起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可使心室压力负荷过重,引起右心室扩大而导致三尖瓣关闭不全。2种或2种以上病因累及不同瓣膜,如风湿性二尖瓣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瓣炎。据博声医疗了解到,联合瓣膜病变对心功能能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多的瓣膜病变比单个瓣膜病预后更差。手术治疗效果往往较单纯性瓣膜病差。

风湿性心脏病的相关检查 1.查体 听诊 医生会重点听诊患者的心音和呼吸音协助诊断。病变累及不同瓣膜可出现不同异常心音,部分患者的双肺底可出现细湿罗音等心衰体征。
视诊 部分患者躯干或四肢的内侧皮肤可见淡红色环形红斑,关节红、肿胀,活动受限,皮下结节。
2.实验室检查 链球菌感染指标 检测血液循环中的链球菌抗体,风心病在发作期时常有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升高的现象。
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 在发病的急性期阳性率较高,可达80%,可以评估炎症情况。急性期过后炎症指标可能转阴,部分晚期风心病患者瓣膜损害已经形成,炎症指标可能并不高。
3.影像学检查 心脏彩超 超声检查可评估瓣膜情况,可测量到瓣膜的直径、跨瓣膜压差、瓣膜开口面积、肺动脉压力等指标,从而帮助判断有无狭窄或关闭不全,以及其严重程度。
X线检查 可以帮助了解心脏大小、病变情况和肺部的改变。

4.特殊检查 心电图 心电图检查有助于发现窦性心动过速、P-R间期延长和各种心律失常。

风湿性心脏病的鉴别诊断 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指因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发热、贫血、栓塞、皮肤病损、脾肿大,血培养呈阳性等。
老年性瓣膜病 老年性瓣膜病主要是指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或称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瓣膜结缔组织发生退行性变、纤维化、钙化等,从而导致瓣膜或支架的功能异常。常无发热、大汗、皮肤环形红斑等风湿热表现。
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二尖瓣脱垂是指由于二尖瓣装置异常,造成瓣膜在心室收缩期异常地脱入左房,半数以上患者存在心前区胸痛,为钝痛、锐痛或刀割样疼痛,可以是一过性,亦可持续数小时,含服硝酸甘油效果不一,但无风湿热表现。

风湿性心脏病的治疗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据博声医疗了解到,患者在风湿热急性期时就应当接受治疗,有明确急性风湿热病史或确诊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为防止急性风湿热病史复发,应接受抗生素二级防治措施。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必要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1.急性期治疗 风湿热发病急性期时应给与对症抗生素治疗。在已累及心脏瓣膜形成风心病的情况下,出现急性心功能不全时,应对症纠正心衰。
2.一般治疗 注意保暖,避免潮湿和受寒。
卧床休息,待体温正常、控制心动过速、心电图改善后,继续卧床休息3~4周后恢复活动。
3.药物治疗 ①急性风湿热治疗
急性风湿热重度发作时可导致心脏症状,及时给予抗炎治疗、抗生素治疗和心力衰竭处理。
消除病因 对风湿热患者启动抗生素治疗,消除链球菌感染常用苄星青霉素,减少对心脏瓣膜的损伤。
抗炎治疗 采用抗炎药物,包括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等。只要耐受良好,抗炎治疗应当持续至所有关节症状都消退。
②风湿性心脏病治疗 风湿性瓣膜病患者应根据疾病严重程度,以一定频率定期进行临床和超声心动图评估,安排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及时处理好并发症。
·如出现心力衰竭时,可以给予利尿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治疗。
·如出现心房纤颤,需控制和消除心房颤动,常使用胺碘酮。
·如出现持续或永久性房颤、有栓塞病史或影像学检查有左心房血栓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使用抗凝治疗,常用药物为华法林,对于新型口服抗凝药则应由专科医生谨慎评估是否适用。
4.手术治疗 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且无症状者一般不需要手术,有症状且符合手术适应证者,可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瓣膜修补手术和人工瓣膜置换术。
瓣膜修补手术 包括单独或联合使用人工瓣环成形术、瓣叶增厚纤维组织剥离、瓣叶钙化灶切除补片修补,以及腱索增厚、融合的矫治等。
人工瓣膜置换术 即对病变的瓣膜进行人工瓣膜的置换,二尖瓣置换术是目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主要方法。
以上文中提到治疗方法、饮食以及药物不作为治疗依据,仅提供知识认知,请读者有上述症状及时到专业医院就医,由专业医生提供治疗方案,同时也可以关注博声医疗
心血管病服务中心。
内容来源于网络 https://www.bioxtime.com/shownews.asp?newsid=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