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myocardial ischemia)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据博声医疗了解到,心脏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几乎完全靠有氧代谢提供,所以即便在安静的时候,心肌的血氧摄取率也很高(约为70%),正常情况下,机体可通过自身调节,促使血液供需相对恒定,保证心脏正常工作。据博声医疗了解到,当某种原因导致心肌血液供需失衡,就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心肌缺血。
而冠心病是引起心肌缺血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心肌缺血在我国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一些20~30岁的年轻人也出现心肌缺血的表现。那么心肌缺血怎么办?

心肌缺血的概述 ·由冠状动脉狭窄,心肌供血、供氧不足引起
·与活动相关的心前区疼痛是最典型的症状
·以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的药物治疗为主
·预后取决于病因及疾病进展情况

心肌缺血怎么办? 1.心肌缺血的就医 心脏是维持生命的重要脏器,一旦出现以下情况不能放松警惕,应立即到医院就诊,以明确病情:
·患者体检或进行心电图检查怀疑心肌缺血时;
·出现心脏附近的不适症状,如胸痛等症状时;
·除了心脏的不适症状,如伴有其他系统症状、全身症状,尤其是呼吸困难、意识障碍时,很可能提示病情严重。
医生会通过症状和体格检查对病情做出初步判断,通过心电图、平板运动实验、负荷核素心肌扫描等初步明确心肌缺血的程度和部位,通过心肌酶判断是否存在心肌梗死以及梗死可能发生时间,通过CCTA(冠脉CT血管造影)或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是否有严重狭窄,病变部位及性质等。
至此,心肌缺血是否存在一般都可以明确,而引起心肌缺血的原因也能查明。

2.心肌缺血的检查 ①医生查体 对心肌缺血的查体,主要包括胸部,尤其是心脏的叩诊、听诊,以及测量血压、脉搏。查体仅用于发现心脏增大、心功能异常及部分心律失常,无法靠单纯查体判断心肌是否缺血。
②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主要用于检查是否存在贫血。
血脂、血糖
高血糖可损伤血管,继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过高的血脂(LDL-C、VLDL-C、TC、TG等)可沉积在损伤的血管壁上,参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也是冠心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医生可通过这2项指标评估冠心病的风险。
心肌酶和肌钙蛋白
这些心肌细胞内的成分在心肌损伤时会进入血液中,使化验结果异常升高。医生通过这些指标判断心肌缺血是否存在心肌梗死。常用的、对心肌特异性高的指标包括cTnI、cTnT、CK-MB等。
甲状腺功能
有时可能会有患者出现心脏器质性病变无法解释的心悸、胸闷等症状,以及心率过快等情况,需要检查甲功,排除由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心脏异常表现。常用指标包括FT3、FT4、TT3、TT4,以及垂体分泌的调节甲状腺功能的TSH等。
③影像学检查 超声
医生可以通过心脏彩色B超检查,观看心脏结构和功能是否异常变化,可以明确是否存在心脏增大、心肌肥厚、瓣膜病,并通过观察心脏的血流评估心功能,预测疾病预后。据博声医疗了解到,如出现心肌梗死,心脏彩超可能在梗死部位发现心脏节段性运动异常。
CT
注射造影剂后,用先进的多层螺旋CT对心脏冠状动脉进行扫描,可以发现冠状动脉的狭窄病变,但是局限性是,一旦出现钙化,会严重影响对血管病变判断的准确性。因此,CT对冠状动脉的检查主要意义在观察到阴性结果,基本可以排除冠状动脉病变。
冠状动脉造影
这是一项有创检查,需在外周血管(手腕或大腿根部)进行穿刺,将一根导管通过穿刺部位伸到冠状动脉入口处,打造影剂,再通过数字减影X光机观察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情况,是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金标准。
该检查除了协助诊断,还能直接进行治疗,例如用球囊撑开狭窄的冠状动脉,急性心肌梗死时使用抽栓导管抽取血栓,以及最为人熟知的在狭窄部位放置支架等,来实现改善心脏供血的目的。
不过冠脉造影价格较昂贵,且为有创检查,因此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④特殊检查 心电图
能观察心脏的电活动变化,并初步定位电活动异常的部位,且无创、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对心肌缺血的初步诊断、合并有哪些其他心脏问题,尤其是作为病情变化的观察尤为重要。
动态心电图则是让患者背上一个移动的设备,并在身上粘贴连线,不间断记录24小时的心电活动变化,可以发现偶然的、不易被普通心电图检测到的异常情况病变,并可对一天内的各种异常电活动做统计。

心肌缺血的治疗 1.治疗原则 由于心肌缺血有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危险,因此发现心肌缺血时,要及早治疗。积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如已发生,应积极治疗,防治病变发展并争取逆转。已发生并发症者,应及时治疗,防治恶化,延长患者寿命。
2.药物治疗 由于心肌缺血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心肌血液(血氧)供需失衡,因此,治疗心肌缺血不外乎就是增加心肌的供氧和(或)减少心肌耗氧,从而使心肌氧的供需重新达到平衡状态。
(1)抗血小板药物 防治血栓形成,预防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血栓栓塞,降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心血管性死亡的危险,如无禁忌证均应长期服用,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2)β受体阻断剂 可减慢心率、减少心肌的秏氧,预防猝死,如美托洛尔或其缓释片。β受体阻滞剂为稳定型心绞痛的首选,与硝酸酯类合用可互相取长补短,一般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治疗反应及心率变化调整剂量。
(3)钙离子拮抗剂 可抑制心肌收缩,减少心肌耗氧;扩张冠状动脉,解除冠状动脉痉挛,改善心肌供血。常用药物有维拉帕米、硝苯地平等。
(4)他汀类药物 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稳定动脉斑块,防止斑块脱落形成血栓,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
(5)RAS(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系统阻断剂 可预防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如贝那普利和缬沙坦等。
(6)硝酸酯类药物 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如单硝酸异山梨酯。
(7)溶栓药物 溶解急性形成的血栓,用于急性心肌梗死。
3.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特点,广为患者接受。据博声医疗了解到,从早期的单纯球囊扩张术,到裸金属支架时代,到现在发展为药物涂层支架时代,已成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所以对于症状发作典型或不稳定、药物治疗不理想、无创检查提示心肌缺血的患者建议行冠脉造影检查,必要时行支架置入术。
4.外科冠脉搭桥术 复杂多支血管病变、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者可选择。
以上文中提到治疗方法以及药物不作为治疗依据,仅提供知识认知,请读者有上述症状及时到专业医院就医,由专业医生提供治疗方案,同时也可以关注博声医疗
心血管病服务中心。
内容来源于网络 https://www.bioxtime.com/shownews.asp?newsid=204